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首页 - 科研平台 - 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长岛站”)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于2021年10月9日入选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是我国首个以近海渔业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为特色的国家级科研平台。

长岛站位于黄渤海交汇处,海洋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复杂,是我国渔业生物的“博物馆”和海洋环境的“晴雨表”。长岛毗邻海域是黄渤海诸多生物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与育幼场,也是多种游泳生物的洄游通道,同时,具有斑海豹、东亚江豚等旗舰物种,核心价值突出,是温带海岛-浅海湿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该站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陆海统筹等国家战略区的结合部,是渤海咽喉、京津门户与海防要塞,在国防安全、生态安全、海上安全等方面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长岛站区位图示意图

长岛站全景图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岛站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围绕“近海及岛屿渔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渔业资源养护与修复、渔业资源健康与生态安全”等内容,对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进行长期性、系统性的科学观测研究;掌握渔业资源及栖息环境变动规律,发展岛屿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支撑国家项目实施和海洋生物资源综合管理决策,力求建成高标准、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洋农业观测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典范。

科学观测

在山东长岛及毗邻水域部署了长期定位观测和专项科学观测。其中,长期定位观测主要完成海水环境、浮游动植物、鱼类浮游生物、基础渔业生物等数据指标的长期连续定位观测;专项科学观测主要开展渔业资源结构与功能、食物网动力学过程、营养级、营养生态位、连续营养谱等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方向的指标参数。在特色数据指标观测方面,开展海洋牧场、海水养殖、渔业经济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指标的观测研究。

科研人员开展海上科学观测

实验研究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创新了重要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技术,构建了基于环境DNA的海洋生物资源评估技术体系;阐释了我国典型近岸海域微塑料的源与汇及其生物效应;解析了海底垃圾分布格局及对底栖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多目标的缓解渤海渔业冲突捕捞配额分配策略。

代表性成果

示范服务

着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海洋渔业产业技术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突破了循环水养殖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海水鱼循环水养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了工厂化智能净水装备与高效养殖模式,建立养殖示范基地25个,面积超过37万m2。培育了条斑紫菜“黄优1号”新品系,形成了栽培养殖技术,在黄渤海海区累计示范面积1万多亩。

条斑紫菜“黄优1号”应用示范

资源共享

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使用和优化配置,入网“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青岛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黄海所仪器共享平台”,构建起“国家、地区、所内”三级对外共享服务体系,向社会配套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推介等功能。利用科考船平台,提供黄渤海共享航次服务;利用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藏渔业生物样本2万余份,提供海洋渔业生物群体资源的共享研究服务。

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和渔业生物资源共享

交流与科普

组织承办“发展碳汇渔业科技、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等10余次大型学术会议。站长金显仕研究员作为PICES渔业委员会主席和FAO亚太渔业委员会主席,主持了相关会议;单秀娟研究员作为中韩海洋生物资源专家组组长,支撑承办了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放流绿鳍马面鲀、许氏平鲉、黑鲷、小黄鱼和梭子蟹等鱼苗累计300万尾。“低碳生活与海洋环境保护”系列科普活动成果获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黄渤海常见鱼类原色图谱”获山东科普创作大赛平面类二等奖。

交流与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