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正文

【科学养鱼】赵法箴院士:推动我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

日期:2021-07-19 16:36    作者: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本次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赵法箴院士,海水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他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指导、参与完成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

  1935年5月,赵法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过西镇(现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赵家村。那里离海很近,童年的赵法箴和小伙伴们常常到海边玩耍,捉些小虾、小鱼、小蟹养在沙坑内,回家时,再把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放归大海,这样与海为伴的日子陪伴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01 苦难求学,心怀报国


  赵法箴少年求学之际,正是家国动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样时局动荡的环境下,含辛茹苦的父母还是咬紧牙关供他上学,希望他长大有所作为。读中学时,赵法箴每天要步行到离家35里路远的县城上学,生活的艰辛没有让他退缩,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51年,年方16岁的赵法箴,背着行李,步行300多里路到烟台,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水产技校。他立志要掌握这门深奥的海洋科学知识,将来攀登海洋科学巅峰,报效祖国。

水产技校毕业后,赵法箴因表现优秀和成绩优异被保送至山东大学水产系继续深造。1958年,于山东大学水产系毕业的赵法箴被分配到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开启了他的水产研究之路。

 

 

20世纪50年代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大门


02  攻坚克难,勇挑重担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时代的到来,研究人员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对虾养殖领域。1958年,黄海水产研究所朱树屏所长课题组开始了对虾人工养殖的研究工作,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赵法箴加入了该课题组,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对虾人工养殖必须首先解决人工培育虾苗的问题。对虾育苗研究工作的季节性很强,工作强度大,踩着泥泞的滩涂,跋涉到十几里外的插网区,在落潮之际捕捉到亲虾,并用装有几十斤海水的桶提回来是育苗期的日常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法箴等人的努力下,1959年我国第一批人工虾苗培育、养殖成功,并在人工条件下成功越冬,为我国深入研究对虾全人工育苗和养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赵法箴(左一)在科研一线观察对虾养殖


03  心系产业,披荆斩棘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赵法箴在日照石臼所试验场开展对虾育苗实验。对虾育苗需要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精细观察和细心看护,他经常熬得双眼红肿,人也消瘦不堪,白天顶着炎炎烈日,夜间还要忍受蚊子、跳蚤的叮咬,可是紧张的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

20世纪60年代,赵法箴(左三)与同事研讨养虾技术


  为了推广对虾养殖,他积极推动召开对虾养殖现场会,现场传授养虾技术,举办对虾培训班,使对虾人工养殖首先在山东沿海得到普遍推广。对虾养殖事业从无到有,从一个县到一个省,并由山东省迅速发展到我国沿海其他省市,至70年代初仅山东省对虾养殖面积就达万亩以上。

为了提高群众养虾的积极性,确保对虾养殖事业的顺利发展,他经常步行或骑自行车到一百多里外的养虾场检查指导。最让他揪心的是遭遇台风或暴雨等恶劣天气。每逢风雨之夜,为了第一时间查看虾苗情况,他总是披着雨衣,拿着手电筒,整夜在虾池边巡查,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1973年秋,赵法箴(左一)和同事观察人工养殖收获的对虾


04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上世纪60年代初,赵法箴首次完成了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国对虾早期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为突破对虾全人工育苗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赵法箴率领他的团队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先后完成了“对虾人工育苗养殖和开发饵料”“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等研究,创立了一套对虾优质精养高产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中国对虾的养殖热潮,开创了中国对虾养殖业的新纪元。

20世纪70年代赵法箴(右二)与同事观察对虾性腺发育情况


  进入80年代,赵法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创立了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效、稳定、有计划、大批量苗种的生产,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支持下,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

1981年春,赵法箴(前中)在对虾工厂化育苗现场检查虾苗生长

1982年赵法箴(右一)深入养虾场指导对虾养殖

1999年赵法箴院士(前排右一)现场培训养虾技术员

赵法箴院士与中国对虾“黄海1号”


  时光荏苒,岁月无声。赵法箴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了60多年,将辛勤的汗水、满腔的热情和全部聪明才智奉献给国家。正如他所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水产事业的发展,变科技为生产力是我最大的愿望”,他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对事业的执着坚守,成为激励广大年轻科研工作者奋斗实干、聚力前行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