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3年摸清黄渤海“家底”,看全国首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中的“青岛担当”

日期:2021-07-22 15:46    作者:    来源:水产养殖网     打印    加大 减小

  为落实中央“打好种业翻身仗”重大部署,自今年4月底开始,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在全国逐步展开。日前,黄渤海区启动会在青岛举行。随后,在北京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召开了全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技术培训会。作为培训主讲之一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涛告诉观海新闻记者,青岛在海洋渔业领域富有底蕴,在此次调查中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多位专家负责顶层设计和技术指导

  发展种业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内容,“打好种业翻身仗”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布置的战略任务,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必然要求。据介绍,在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中,青岛10余位专家负责顶层设计和技术指导。

  “我国分布的各种藻类资源大约有1.2万个物种,仅占国际已知物种总数量的7.5%。实际上,我国对藻类生物多样性仍然缺乏全面的了解。”刘涛介绍,进一步系统地掌握我国藻类资源的情况,深入发掘其物种多样性、产物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为我国和国际社会发展服务,是他们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方向和任务。

  刘涛主要致力于藻类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其中以海带为主,近几年与国内相关学者合作进行海藻碳汇、生物多样性等研究。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技术培训会上,刘涛作为7个专业报告主讲师之一,讲授了《如何做好藻类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普查》。据了解,藻类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对象,我国藻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海带年产量更是占全球海带总产量的86%,不仅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在海洋渔业领域深耕多年、底蕴深厚。除了刘涛之外,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讲授了《如何做好贝类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普查》。据了解,会上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工作规则(试行)》,青岛多位高校教授以及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此次总体方案设计及培训工作。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教授为本次全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三位总顾问之一,10余位青岛学者教授作为技术专家组组长和成员,全面参与了确立普查对象和种类、制定方案等工作,并将为具体普查活动提供咨询服务。

  承担黄渤海资源调查及全国数据汇交

  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开展的普查工作,计划到2023年查清我国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情况。日前举行的全国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调查黄渤海区启动会表明,青岛将承担黄渤海资源调查及全国数据汇交等工作。

  “黄渤海区地处暖温带,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产区之一,总产量和总产值约占全国海水养殖的半壁江山。”黄海所水产生物技术与基因组研究室副主任、黄渤海种质资源调查组组长邵长伟介绍,根据《黄渤海区系统调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青岛将历时3年时间,完成黄渤海区76个养殖种2万余份遗传材料的收集制作等任务。

  根据《实施方案》,将建立调查“品种-人员-地点-内容”四位一体的组织形式,针对黄渤海区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四省一市”的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等76个养殖种展开调查,调查区域包括国家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原良种场、省级原良种场、龙头企业、养殖场等。其中,2021年调查黄渤海区17种大宗水产养殖种,完成7000余份种质资源保存、多样性评价等遗传材料的收集制作;2022年调查黄渤海区59种特色水产养殖种,完成12000余份遗传材料的收集制作。

  “青岛将于2023年编写黄渤海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状况报告76份,同时负责汇交全国11个区域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数据,组织编写《中国海水鱼养殖种质资源志》《中国淡水鱼养殖种质资源志》《中国虾蟹养殖种质资源志》等8份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志书,发布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1份。”邵长伟说,通过本次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将可以更为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为社会和全人类提供更多的食品、药物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