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屏的科学贡献


在生物学科普和原生动物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1930—1934年,中央大学学习的朱树屏在中国最早的科普杂志《科学画报》上发表了《蜜蜂奇异的社会组织》《动物的幼年》《海岸的奇迹》《英吉利的野生哺乳类》《古代延存至今的生物》《大髦蜥蜴》等科普文章,以此稿酬支撑学业。

1934年—1938年,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期间,他对浮游生物、原生动物、海洋动物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专著《原生动物实验法》,并发表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论文。

在浮游植物形态学及分类学研究上的创见

朱树屏的主要成就是以创新的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微细结构,根据其在进化上的意义,明确了一些浮游植物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分类系统,修正了前人的工作。其中以对裸藻(Euglena)的研究最为深入,首次阐明有的裸藻有星状色素体,并指出具多个颗粒状色素体且无蛋白核者是裸藻中进化最高级者;更正了前人对藻体微细结构观察的错误,从而依进化顺序整理了裸藻的分类系统,将41种裸藻重新订正为16种。他的这一出色成就,受到国际同行专家(如:M.Gojdics,1953)的重视与赞扬。

角毛藻属(Chaetoceros)共包括200种,前人将其分为16个组,但各组的特征常出现交叉混淆。朱树屏与其合作者发现它们之间的色素体呈现明显的系统进化特征,于是按形态构造的进化程度建立3个亚属,亚属下按进化顺序再分组。他共建立了3个角毛藻亚属、发现了属于鳞孔藻(Lepocinclis)和裸藻属的20个新种、新变种和新联合,澄清了许多单细胞藻分类学上的混淆问题。

世界浮游植物实验生态学领域的先驱

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进行了很多努力试图说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季节变化、分布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各要素之间内在关系复杂、多变。因此,通过海上调查分析和用天然水进行的许多浮游植物培养试验,均未取得任何肯定的结果。40年代初,朱树屏经过钻研,用纯化学试剂配制了同天然水成分近似的培养液,即通称的朱氏培养液(朱氏人工淡水)。“朱氏10号”培养液是世界上仍广泛使用的标准经典配方,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有关藻类培养方法、手册,藻类生态、生理、生化学专著及研究论文中,经常予以引用。至80年代,C.拉基奥(Largeau,1980)、许常虹等(1988)均使用了朱氏13号培养液为基液,成功地促进了成油微藻布朗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的生长繁殖,为人类寻求可提供新能源的藻类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1942—1946年朱树屏突破了配制人工海水的难题。他以其渊博的数理化学知识和海洋考察实际经验为基础,研制成功了“朱氏人工海水”。“朱氏人工海水”为国际首创,是人工海水研究史上的里程碑,是50年代前人工海水培养液的唯一代表。在世界海洋学和藻类学领域,他是唯一一位以其姓氏命名成果的中国科学家。

他研究了培养液矿质成分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阐明了不同类型水体中,不同浮游植物的分布规律,解决了多项有关营养与代谢等生理学及其他生物学、水化学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

1942—1949年,他在国内外发表有关浮游植物生态研究论文多篇,论文中首次阐明的重要论点后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试验、验证,得到公认,如:朱树屏1943年发表的关于浮游植物的氮代谢论述,其后E. G.福格(Fogg,1956)、哈里斯(Harris,1954)、R.R.L.拉德(Guilland,1963)、松江(1957)等进行了多种藻类的实验,取得了与之大体相同的结果;又如朱树屏关于“无机磷焦磷酸盐(P2O7)不如正磷酸盐 (P04)能够被菱形藻有效利用”、“有机磷甘油磷酸盐和植酸钙镁可被浮游植物直接利用”等论述,H.W.哈维(Harvey,1953)、I.J.平特纳和L.普罗瓦索利(Pintner and Provasoli,1963)、J.海沃德(Hayward,1968)也均叙述了类似结果。其他许多关于培养液矿质成分定性、定量效能的论述,几十年来在世界藻类生态、生理研究中,一直被广泛引用,甚至作为依据。罗伯特W.克劳斯(Robert W.Krauss,1953)引用了朱树屏对7种藻类、14种盐类的适宜浓度范围表,他认为这是“许多淡水藻类可接受的营养浓度范围”。苏联K.A.古谢娃(гусева,1956)提出藻类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的依据,其中氮、磷、硅均列举了朱树屏1942年的论文。

开创中国的微藻研究事业

微藻是自然水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仅全世界海洋总产量,即达31×109吨/年,折合有机碳量,相当于陆地生产力的2倍。微藻还是水生动物的基础饵料,有的水生动物终年以微藻为饵,有的则在某些发育阶段摄食微藻,而鱼类由于食性不同则需要经过食物链不同级次利用微藻制造的有机物。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直接利用自然水域中的微藻资源,所以在水产动物增养殖业中,所需基础饵料微藻全赖人工增养。微藻培养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19世纪末期,开始微藻培养研究,当时的目的在于研究其生理,生态及获取实验用动物的饵料。它的大量培养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除世界经典的“朱氏培养液”、“朱氏人工海水”至今仍在国际上应用外,他所创造的一系列浮游植物纯培养技术至今也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如无菌培养技术、泥土溶液、小麦或大麦碎粒双相培养法、定量计数方法等,都有独到之处,成为微藻培养研究者必需掌握的经典技术之一。他所取得的突出研究成果,均发表在英国“生态学报”(J.Ecol.)和“英国海洋生物学协会学报”(J.Mar.Biol.Assoc.U.K.)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1949年又对他近10年的微藻培养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全面总结,发表了题为“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著名论文(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是进行微藻培养研究的经典参考文献之一。这一系列成果为微藻培养研究领域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1965年,由朱树屏直接主持,先后开展了“可供大量培养的海产单细胞藻类的调查与培养试验”和“经济鱼虾类基础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研究”两个课题的试验研究,领导大家将微藻培养研究的重点转向为水产增殖养殖服务在实验研究中,从青岛近岸海水中分离出20多个单种,有世界公认可供大量培养种、饵料种和常见种,进行了多年保种培养。代表种类有金藻、海链藻、中肋骨条藻、舟形藻、几种角刺藻、几种圆筛藻、盒形藻、双尾藻、杜氏藻、衣藻、隐藻、小球藻等。其中,还发现一些耐高温种。部分藻种成功应用于水产养殖实验,如中肋骨条藻扩大培养提供给对虾组作为藻种试用。

朱树屏组织主要科研力量就光照、温度、pH、CO2、营养盐、多种微量元素,植物生长刺激素、海水中的常量元素等对藻类生长繁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以7种藻种用人工海水进行培养实验。1964、1966年,分别在《水产学报》及《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论文集》上发表题为:《微量矿质及微量有机质对海洋浮游硅藻生长繁殖的影响》《土壤浸出液、维生素B12及钴对新月应氏藻(Nitzschia  closterivm  W.Smith)生长繁殖的影响》的论文,曾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他还直接将研究结果实际应用于福建紫菜丝状体培养试验中。这两项课题进行的实验研究是朱树屏把他倡导多年的“种海”,具体化为“渤海增殖”付诸实施的基础科研工作之一。在他河口调查报告建议发展渤海增殖中,就提到“施肥提高水域肥力,移植饵料价值较大的种类,丰富饵料基础”的设想。“改造海域,提高海洋生产力,增殖资源”是朱树屏具有战略意义和科学开创性的建议,上述研究就是这一设想和建议实施的基础研究。可惜的是当时受到外界干扰,研究被迫中断,未能扩大成果。朱树屏提出的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水域初级生产力,现已成为开展渔业增殖发达国家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措施之一。“渤海增殖”后来由黄海水产研究所提出并列入国家“六五”科研规划。朱树屏的科学设想正在由后人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实现。

微藻作为水产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来源是各种人工配合饵料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水产养殖发展史上历次突破性成果的取得,都是同饵料微藻培养成功密切相关。上世纪50和60年代,黄海水产研究所重点进行了扁胞藻(Platymonas sp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大面积培养和推广应用的研究,主要是为中国对虾人工育苗试验提供饵料和用扁胞藻和小球藻的大量培养产物作代食品,预防和治疗人们营养性浮肿。其代表性成果为“扁胞藻和小新月摄氏硅藻的大面积培育与利用”,1978年获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学大会奖。

正是由于朱树屏对中国乃至世界藻类学研究的奠基和开拓,中国的藻类研究跻身于世界该领域之前列。

海洋化学研究的奠基者

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以及海洋化学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海洋化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分支,和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等有密切的关系。

朱树屏是我国有系统地研究海洋化学问题的先驱,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位对海洋化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

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的朱树屏同哈维及另一位世界著名的海洋化学家弗莱明已开始共同进行海洋化学的研究并完成了许多前沿课题的研究。而朱树屏于1945年完成的被誉为世界经典的里程碑的“朱氏人工海水”更是载入历史史册,亦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海洋化学家。

归国初期,中国海洋科学现状,水化学研究尚属空白。朱树屏结合水域生产力调查,开展了海洋化学的研究。1947—1949年曾在胶州湾设C1站,逐月调查浮游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盐类 (以PO4—P和SiO2为主)的组成特点和变化规律,首次提出根据长期连续调查结果,预报海产生物资源及养殖业的丰歉,进行“耕海”,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战略思想。舟山渔场调查中也研究了浮游植物所需矿质营养的垂直分布与各水层海水的理化性质。他的《渔捞海图中应表现的几种海水化学性质及应当使用的单位和方法》业已成为世界海洋化学研究的重要依据。1953年的烟威渔场调查、渤海湾调查及以后诸项的海洋综合调查,朱树屏也都进行了海洋化学领域开拓性的研究,尤其是对环境因子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在渤海诸河口调查中水化学调查分析项目极为全面,足以为渤海化学海洋学提供初步轮廓。1948年他在国内首次讲授海洋化学和水质学课程。除讲授有关理论外,还传授了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如他创造用H2SO4固定、保存水样,分析无机磷含量的方法等。为国内水化学专业打下了基础、培养了一批人才。朱树屏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位对海洋化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

奠基湖沼学研究

中国湖沼面积达7.56万平方公里,湖泊贮量为7510亿立方米,其中可供养殖水域的7500多万亩,目前已利用4600多万亩。因此,湖沼学研究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态的维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故而对内陆湖泊综合利用的调查研究极其重要。

自二十世纪30年代始,朱树屏在对英国及中国的各大湖泊,尤其是对内蒙咸水湖岱海进行综合调查之后提出:“内陆咸水湖亦应在湖沼学研究范围内。”然而直至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湖沼学和水化学研究尚属空白,资料匮乏,为此,回国后的朱树屏即致力于中国湖沼学与水化学的一系列研究教学工作,从而奠基、开拓了中国的湖沼学和水化学研究事业。

1947年,朱树屏即开始撰写中国第一部高等院校《湖沼学》教材,在国立山东大学开设了中国首例湖沼学课程,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朱树屏仍在山东大学教授这一中国唯一的《湖沼学》课程。在这部论著中,朱树屏更加科学的定义了湖沼学的概念和研究领域。

1946年,朱树屏在云南大学任教时即进行滇池、洱海、翠湖等云南各湖泊之调查研究工作并获得了极有价值的详实资料。客观而言,这应该是中国最早对云南各大湖泊的科学调查、研究工作,也是中国最早开展的湖泊调查。

1947年开始进行了持续数年的中国首次太湖综合调查,对太湖进行12项水性因子及浮游生物的逐月调查,取得大量系统资料,较全面的了解了太湖的自然环境与成因;湖水理化性质的变异情况和湖北岸各养鱼池水之化学性质,指出湖水已趋向富营养化,并结合自然环境及地质历史探讨了太湖向晚期发展的速度,从而提出对太湖整治水利、水质保护及发展养殖的综合性规划意见。如今,太湖水质的富营养化更证实了朱树屏的战略眼光和科学预见。

为开展微山湖的养殖业和生态保护,1951年始朱树屏对赴微山湖湖水理化性和生物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微山湖调查,除包括湖盆形态、湖水理化性要素和浮游植物调查外,还调查了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用黑白瓶法测定光合作用释氧量了解湖水初级生产力。朱树屏对各要素的关系、变化开展了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并结合了生产利用,即使在今天也是极有借鉴价值的。

岱海位于内蒙古境内,此次岱海调查工作,不是一般湖沼调查的性质,而是专为解决绥远省(现内蒙)农林厅提出的“岱海能否养鱼”的问题。朱树屏在调查报告中写到:

岱海以前唯一的出产是盐,全国解放后我们有大量价廉物美的真正海盐,自然无须再在岱海煮盐;同时四年来岱海水势泛滥,淹没村庄已成人民的大敌,居民对岱海的畏忌已达到迷信的程度(不敢叫牛羊到岱海水边去饮水,饮则生病,人也不敢下去,浸着岱海水则皮肿),……此害难除难防,逐转求利用之道,想先知到底能否养鱼。

1953916日,朱树屏率助手开始了对岱海的调查研究,对岱海的地理形态、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各方面进行缜密调查和科学分析,提出了“这个除浮游生物外没有更高营养层次动物生存的高盐度、贫瘠碱性湖,可以在养鱼方面有效利用”的建议,并于925日至1227日进行了鲫、鲩、鲢、鳙、青鱼养殖试验,于1954年完成课题。

通过移植鲫、鲤、草鱼、鲢鱼,岱海不久就成功地开展了淡水鱼养殖,1956年在岱海设立了内蒙古第一个国营养鱼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创建山大水产系

1947年初,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函请朱树屏到青岛创建和主持水产系工作,任教授兼首任系主任,聘期为一年。朱树屏即为水产系制定了各专业及课程安排寄给了赵太侔校长。朱树屏到职后将从英国带回的有关海洋、水产科研教学方面的书籍、资料及一些实验设备全部赠送给了水产系。同时,朱树屏还制定水产系的发展规划,制定教学大纲,成立了渔捞、养殖、加工三个专业组,夜以继日编写了浮游生物学、海洋化学、应用湖沼学等多门专业教材,并亲自教授海洋化学、浮游生物学、应用湖沼学,海洋化学则是中国首次开设的大学本科课程。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科学实践,讲课生动、丰富、引人入胜,除本系学生外,植物系、动物系的同学们也纷纷赶来听课,学生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学习乐趣。

他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实习调查船,聘请到戴立生、王以康、王贻观等多位教授和讲师来系里工作。期间还开办了培养研究生的水产研究所,使当时全国惟一的四年制本科水产系初具规模,并成为国立山东大学重要学系之一,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水产、海洋及藻类科学高级专业人才。

发起、创建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学术团体,几十年来,为中国的海洋及湖沼学研究、为与国际学界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93月,朱树屏发起并与饶钦止、王以康三人组成筹备委员会,朱树屏任书记。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于1949年7月1日正式成立,、黄亚成、王志稼、铙钦止、伍献文、王以康、朱树屏为第一届常务理事。1951年,朱树屏参与创办的《海洋湖沼学报》也正式出版。1953410日在青岛召开第三届全国理事会议,大会改选,推选张玺为理事长,朱树屏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唐世凤为常务理事。三人任此职直至他们相继去世。

1956315,学会理事会召开,通过了朱树屏提出的定期发行《海洋湖沼译报》的建议,并决定朱树屏任编委主任。十几年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在张玺和朱树屏的领导下,发展迅速,成就卓著。

早在1947年,朱树屏创建山大水产系时,已着手水产学会的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朱树屏继续推动中国水产学会的创建工作。1963年3月1日,国家科委水产组召开中国水产学会筹委会会议,筹委会推选出常务理事为朱元鼎、伍献文、朱树屏、费鸿年。196312月,中国水产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朱树屏被推举为副理事长。

倡议、创建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下属的海洋生物研究室。194993日,朱树屏在海洋湖沼研究计划海洋部分中提出“……在青岛设立工作站”的建议,同时,在向中央研究院提交的中国科学规划意见中提出:在青岛由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山东大学、青岛市府及中国动物学会等合设青岛海洋研究所。同时,朱树屏与秉志、沈嘉瑞等著名科学家向科学院建议并积极筹划建立海洋研究所。19504月科学院决定:在青岛成立海洋生物研究室,朱树屏任研究员。7月底,朱树屏来到了青岛,而他所携带的显微镜等一批仪器及药品、书籍,则成为了海洋生物研究室创建时的全部家当。

19508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朱树屏在该所继续从事海洋生物及生态学的研究工作。

为黄海水产研究所发展与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奠定坚实基础

1951年,朱树屏调至农业部中央水产实验所(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任所长,他到任后即对科研规划、研究任务、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设施建设等均具体操持、组织领导,不遗余力,使研究所的科研创新工作很快全面展开。1952年,正式增设资源、渔捞、海产养殖、淡水养殖和水产加工五个研究室并建设了配套的科研设施。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从海洋生态和初级生产力入手加强资源与渔业研究,又建立了生产力研究室和实验生态组,并相应增建了同位素实验室、恒温室等基础研究设施,同时在日照石臼所、青岛太平角等地建立了实验场。期间,朱树屏亲自兼任海产养殖研究室和生产力研究室主任,领导和主持了多项开创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解决了近海渔业资源,渔场综合调查,海产动植物人工育苗与养殖,海藻化工等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促进了水产生产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等奖励多项。在他直接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包括院士、学科带头人在内的高级科研人员约有四五十人。他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海洋与水产科研机构建设并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水产界科研成果最多、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规划海洋科学蓝图

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一个全国性科学规划机构,对中国各科学领域、各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课题进行全面、统一规划,使中国的科学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则成为当时中国科学发展之必需。为此,朱树屏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竺可桢,建议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按竺可桢嘱托,朱树屏详细拟定了组织机构、方案等细则。政务院对朱树屏的建议非常重视,随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

19566月,国务院成立国家技术委员会。

195611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总理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出:“要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向现代科学进军。”而后,为此成立的科学规划委员会即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着手制定中国第一个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规划委员会决定由朱树屏主持、执笔制定水产及海洋科学十二年规划。朱树屏在规划中还为水生生物所、中水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制定、分配了规划项目。会议还确定了朱树屏所提出的海洋普查的各事项,并决定成立资源调查委员会,朱树屏任专家指导组组长。

195811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国家技术委员会和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中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兼任国家科委主任,朱树屏被任命为国家科委水产组副组长、海洋组成员。

19621012日,国家科委召开《1963197210年科技规划》会议决定朱树屏任水产规划和海洋科技规划撰稿人。

196356日,在国家科委“十年规划海洋规划”会议上,朱树屏提出:“急切需要一个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对全国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进行统一管理”。此建议得到一致赞同。而后,朱树屏与29名海洋科学家联名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以统一管理国家的海洋工作,加速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

1964年,朱树屏亲笔制定的十年规划国家重点项目“紫菜人工增养殖”全国歼灭战开始进行,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课题基本完成,并使紫菜顺利北移养殖成功,从而掀起了中国第一次海洋养殖浪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海洋调查事业的先驱

发展海洋科学事业须对海洋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调查,同时海洋调查又是海洋生态学、海洋渔业环境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学等学科的重要内容组成。

1947年起,朱树屏率助手在胶州湾全海域进行了两年多持续的综合调查,并在胶州湾各海区设立了多个长期观察站,对生物、水化学、水文、水流、潮汐等进行了综合调查。

19492月,朱树屏领导了由中央研究院、农业部、渔业物资管理处及中水所联合进行的亚州最大渔场—东海渔场的综合调查,这也是由中国政府首次渔场调查,经过近一个月艰苦的海上作业,对渔场生物、化学、水文、渔业等项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珍贵详实的科学数据,并带回了大量标本、水样,为后续科研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引领和推动我国海洋调查事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树屏多次向中央提出:“开展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先期在黄、渤海进行”的建议并同时继续对中国海洋进行综合调查。195143,朱树屏登船率队赴烟台、石岛、荣城、俚岛、大连、蓬莱、长岛等海域,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调查组取得了有关渔业资源、渔场水化学、生态状况等大量资料。之后,朱树屏又开始了对舟山渔场为期半年的再次进一步调查,取得了大量相关数据。

为促进海洋调查事业的发展,朱树屏向农业部建议:成立由中央、地方政府、科研及渔业机构组成调查委员会以全面部署领导渔业资源调查。

1951427,朱树屏的建议得到中央批准,组成“水产调研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朱树屏负责,此后,朱树屏多次召开会议,规划制定海洋调查的各项方案。

在朱树屏的领导下,中国的海洋水产资源调查工作全面展开。

 领导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

1953年中央批准了朱树屏提出的进行烟威渔场综合调查的建议,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也是中国首次组织多学科、多船只同时作业的海洋综合调查。朱树屏和童第周被任命为领导组组长,具体工作由朱树屏和张孝威领导、实施。朱树屏制定了课题方案、计划。至此,中国的海洋综合调查工程在朱树屏的建议和领导下正式启动并付诸实施。此次调查有海洋生物、水文、底质、潮汐,综合水化学和生态学,包括渔业生物群体组成、洄游分布、产卵场、分布数量及标志放流等课题。

在此次调查工作中,朱树屏除全面主持各科研组诸多课题的调查研究外还亲自完成浮游生物、标志放流两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及烟威海区鲐渔场调查整体综合论文的撰写。在朱树屏科学、周密的规划和组织下,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渔场环境数据、生物数据资料,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复杂性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为渔场开发与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培养了中国首批生物资源和海洋及渔业环境调查研究的科研队伍。烟威渔场综合调查为中国展开更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树屏撰写的《烟威渔场调查报告》作为太平洋西部国际渔业会议中国代表团首篇论文在莫斯科会议上宣读、出版。

此次调查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领导海洋同步观测

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为更好地为水产、国防、航运服务,6月国家科委海洋组决定进行“渤海同步观测”,并任命朱树屏为领导组组长。此次同步观测主要进行海洋水文方面调查,观测因子为:温度、盐度、溶解氧、营养盐类、透明度、水色、气象、潮流、底质生物、底栖生物等。同时了解各海区年度变化、季度和月变化变化情况及各别海区日变化情况并进行水文情况的预报。先期进行渤海口观测,在渤海区设水文站、测流站93个,后在黄、东海进行观测,两海区设站397个。至此,中国首次海洋同步观测在朱树屏的领导、主持下逐年逐月持续进行,取得了海洋各方面的科学数据,为我国海洋科研、渔业、国防、航运提供了准确的科学数据,做出了重要贡献。

领导中、苏合作黄、东海渔业资源调查

为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中苏两国政府决定在莫斯科进行科学技术合作项目谈判,其中有涉及海洋及渔业学科的项目。1957917,中央决定中苏合作调查项目由朱树屏执笔。

1957923下午,中苏双方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合作进行黄、东海资源调查工作事项。会议决定:朱树屏为中苏合作调查组组长。195710月,中国政府组织了以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出访苏联进行中苏科技合作项目的谈判,中国代表团进行海洋及渔业科技谈判的首席科学家是朱树屏。他也是此次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位海洋及水产科学家。19587月,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海上调查,在朱树屏的领导下,中苏合作黄、渤、东海资源调查圆满结束。此次调查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首次国际合作,为今后更全面、更广泛的国际间海洋调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奠基和开创性的意义。

此次调查查明了黄、东海冬季鱼类分布及栖息的环境条件。首次发现黄海冬季水温呈垂直等温特点,因而其底层鱼类可能分散分布到中、上层水域,并掌握了黄海冬季底栖和浮游生物量较贫瘠,对黄、东海渔业资源量评估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本次调查研究,首次提出我国沿海小黄鱼、鲆鲽类等底层鱼类资源已面临过度捕捞的危险。依据调查数据朱树屏主持编制的《渤黄东海渔捞海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领导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早在1956年,朱树屏在起草、制定《中国科技12年规划》海洋规划中即提出了进行全国海洋普查。1958131日国家科委召开海洋组领导小组会,会议决定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即全国海洋普查)并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海军海测部律魏部长,副组长为朱树屏、王云祥、赫崇本等人。朱树屏拟定了调查计划并上报国家科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

1958915调查工作正式开始。在朱树屏的领导和主持下,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重要课题:渤海诸河口及外海渔业综合调查胜利完成,这次调查首次对整个渤海进行了综合调查,调查研究内容包括渤海各河口区水文、化学特征、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种类、数量与分布、渔业生物学及渔业资源状况,各河口海域的生产力、河口渔业现状和未来。

通过调查研究,查清了渤海主要河口区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研究了迳流量与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渤海主要河口入海迳流量的最低指标和定期排水问题,人工增殖增加水产资源问题,以及河口区滩涂养殖开发问题。

在此次调查基础上,朱树屏把他于50年代在中国首先提出并倡导的“种海”、“海洋水产农牧化”,科学的规范为“人工增殖”。这些精深的科学论述和观点,成为80年代发展海洋增殖事业和加强资源生态学基础调查研究的重要依据。

此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共有34家协作单位,参与人员653人,其中:干部238名,大学生276名,军人139名。参加调查的各学科科学家有:水文251人,化学137人,浮游生物61人,底栖生物30人,动物30人,地质38人。除待命的飞机及船只外,每月海上共50余艘舰船。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动员人力和般只最多、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海域最广,取得资料成果最多的一次全国性的海洋综合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和出版的成果,是我国海洋和渔业环境的基础资料,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

这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共获得各种资料报表和原始记录九万两千多份,各种图表七万多幅,样品和标本一万多份,对中国临近海域的海流、水团、波浪、潮汐、海水化学性质、海底沉积和地貌,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这次全国海洋调查改变了我国缺乏基本海洋资料的局面,培养了一大批海洋调查和科技人才,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打下了重要基础。

国家荣誉

蒙古贝尔湖、西部各大湖泊调查研究

蒙古国包括首都乌兰巴托在内的大城市淡水鱼的供应主要来自贝尔湖,上世纪50年代初,贝尔湖资源急剧衰退,在此期间,蒙古政府邀请的苏联专家未能解决。蒙古政府于3月向中国政府提出派科学家给予研究解决的请求。对此,周总理派朱树屏于4月28日赴蒙解决贝尔湖之难题。经过一个多月艰辛、周密、详实、全面的调查,6月30日,朱树屏终于完成了总理交给他的任务,查清了贝尔湖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随后,朱树屏开始了对哈腊湖、吉尔吉斯湖、乌布苏诺尔湖,苏泊等西部各大湖泊进行了综合调查。此行横穿蒙古东西端,行程近二万公里,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9月8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了朱树屏,表扬他:“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会议

1956年召开的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会议也称中、苏、朝、越“四国渔业会议”, 其目的是为了在太平洋西部和互相毗连的边境水域中相互合作,开展渔业、海洋学和湖沼学的研究工作,以便为合作利用这些水域中的渔业资源、共同发展渔业生产奠定基础。

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委员会全体会议相继在北京、莫斯科、平壤、河内及乌兰巴托举行了9次,缔约各方共提出了344篇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学术报告,其中朱树屏所演讲的《烟威渔场综合调查报告》等8篇论文得到了各国科学家们的一致高度评价。

朱树屏作为中方首要科学家参加了全部九次会议,并领导、主持完成了中国与缔约国合作进行的海洋渔业与海洋学的绝大部分课题,并主编完成了世界唯一一部八国文字的《太平洋西部鱼类对照手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推动我国在世界海洋学、海洋渔业学研究方面跻身世界前列。

海带人工养殖事业的先驱

半个多世纪以前,海带还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海带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海藻,既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又是国防、医药、化工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原料。1958年,朱树屏发明了海带自然光育苗法,并领导完成了海带施肥,海带南移等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课题,使我国的海带养植从无到有,产量已达90万吨干品,占世界年总产的95%,成为世界第一大海藻养殖国家。海带养殖拉开了我国现代化海洋生物大规模生产的历史序幕,从而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的第一次浪潮,奠基了之后数次养殖浪潮的兴起。大大促进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首创海带施肥增产

1951年,对海带在不同海区收获量差异很大这个问题,朱树屏极为重视,并开始了“海带施肥”课题的研究。他认为:“加氮、磷肥改善营养。”并开始在青岛太平湾及俚岛外海采用陶罐打孔水中散肥及直接喷洒两种方式施放氮肥、磷肥,促进海带的生长,获得成功。朱树屏首创的“海带施肥增产”理论及方式被迅速推广,某海洋研究机构及养殖场纷纷实施,并最终以朱树屏提出并最先采用的“直接喷洒”施肥的方式获取了海带大增产的极好效果。

朱树屏的这项成果获山东省科学大会奖。

规划、主持、领导海带南移南方海区

海带第一次(19431949年)由大连南移烟台是由大槻主持完成之。

第二次(19501951年)南移青岛是由中央水产实验所在山东省海水养殖场的配合下完成的。而作为寒性的海带移植到温带和亚热带海区的第三次移植即朱树屏组织领导的南移浙江更具划时代的意义。这也是朱树屏在《中国科学技术12年规划》中制定的重点课题。

10月,朱树屏决定与浙江省海洋水产试验所合作在浙江嵊泗枸杞湾进行海带南移试验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随后,朱树屏同意了海洋生物研究室曾呈奎“共同担任课题组长”的请求。

195611月中旬,三方在朱树屏的领导下开始了海带南移试验,19576月完成此课题。

发明海带自然光育苗法——唯一被国家科委定为发明成果的海带育苗法

南移浙江试验成功后,海带养殖迅速发展,江、浙、闽、粤大面积生产试验均获成功。全国沿海普遍养殖海带的局面初步形成。由于生产面积的迅速扩大,海带幼苗的需要量随之激增,因此,幼苗的供应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1956年朱树屏将“海带育苗”课题列入“12年科技规划”项目并将此课题交由海洋生物研究室。而后,海洋生物研究室进行了“冰箱、灯光培育夏苗”(后简称为夏苗培育法)的试验工作。而该室进行的培养法需要大量冷冻设备和以日光灯为光源成本甚高;采用冰箱,育苗能力极低,根本不能广泛推广。故而,“冰箱日光灯培育夏苗法”以不能推广应用而告失败。

195753,国家科委水产组和水产部召开海带育苗会议决定由朱树屏进行此项重大课题的研究。朱树屏制定了研究方案和计划并亲自在第一线进行试验。

经过100天的日日夜夜,朱树屏率领他的助手们终于成功发明了“海带自然光育苗法”,这是惟一被国家定为发明成果的海带育苗法。19587月,课题组设计建成了自然光育苗室投入生产,获得了大量幼苗,至19591月这些幼苗最大的已长到3米。

海带自然光育苗法的研究成功,为海带苗种提供了全新的育苗方法,推广生产以后成为培育海带夏苗的唯一生产形式。北起辽宁,南至福建都建起了海带自然光育苗厂(仅山东就有15家大型育苗厂),最高育苗能力达135.39亿株(1993年),保证了海带养殖生产品种的需求。海带自然光育苗技术具世界领先,是中国海水养殖业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颁发创造发明记录登记。海带施肥、海带南移、海带自然光育苗,这一系列开创性的科研成果铸就了朱树屏科学生涯中的再一次辉煌,并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开创中国紫菜人工养殖事业

“紫菜人工增养殖”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被朱树屏列入了《中国科技10年规划》之中,朱树屏还详细制定了实施方案。19642月,由中央组织的10年科技规划重点项目“紫菜人工养殖歼灭战”拉开了帷幕。朱树屏被任命为领导组组长,中央调集了全国十四个单位在福建联合攻关。朱树屏亲赴福建各地的试验基地进行紫菜人工养殖实验工作。两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了整个福建海域和沿海村镇。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工作,在朱树屏的领导下,紫菜人工养殖歼灭战主要研究项目已经完成,1966紫菜北移浙江、江苏、青岛的实验也告成功。朱树屏随即准备完成一项国际学界尚未完成的尖端课题:紫菜自由丝状体的研究。他详细制定了二年之内完成此课题的方案和计划,并开始了准备工作。然而,1966年,朱树屏由于文革被迫终止了这一项摘取国际紫菜研究桂冠的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后来,朱树屏患上了肝癌且已扩散,1972年冬,王东室来到上海中山医院看望他的老师,不经意间透露了日本已完成朱树屏早在六年前即着手进行的“紫菜自由丝状体”课题的研究,闻此讯,朱树屏面色凝重,沉默许久后仰天长叹:“我们本应早在日本之前几年就可摘取这顶桂冠啊!”无疑,这是朱树屏一生最大的遗憾。

朱树屏去世后的19783月,他生前最后的这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开创对虾、鱼类、贝类的人工养殖事业

在朱树屏领导掀起海带、紫菜的第一次全国人工养殖浪潮之际,他在中国又率先进行了具开创性的对虾、鱼类、贝类人工养殖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而铸就了朱树屏科学生涯中的再次辉煌。

对虾人工养殖

1951年,朱树屏随即为中央水产实验所(现黄海水产研究所)制定了科研规划,其中就有对虾人工养殖课题。

19523月,海洋生物实验室主任童第周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与中央水产实验所进行科研合作,朱树屏同意此举并拟定了梭鱼及对虾人工养殖的课题方案。对虾课题有:生活史及生长、性腺成熟度、水性环境及养殖试验等。19524月中旬,对虾课题研究工作在天津北塘蛏头沽开始进行。几年间,朱树屏亲赴北塘指导白雪娥、林庆礼、刘瑞玉、吴尚琴等科研人员进行对虾产卵习性、生活史和幼体培育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为后来的对虾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9年,朱树屏组织领导中水所科研人员在天津北塘蛏头沽开始了对虾人工孵化、育苗、养殖课题的研究、实验,首获我国对虾人工培育虾苗并养殖成功,相继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越冬并获得雌雄交尾和提前产卵孵化成功,完成了对虾发育条件及苗种的人工培育、对虾池养试验及养殖方法等重大课题的研究。

此后,在石臼所试验场进行了大面积露天养殖池养殖成功,这即为工厂化育苗及产业化养殖的开端,至此拉开了中国对虾人工养殖产业化的帷幕。与此同时,朱树屏率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了对虾的生殖习性、对虾性腺发育规律、对虾胚发育、幼体发育形态习性,以及同环境条件的关系等。取得了“对虾发育条件及其苗种的人工培育”研究成果,摸清了对虾的生物学和生态特性,阐明了对虾人工育苗、养成及人工越冬培育亲虾的科学基础,在应用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推广应用,为创立和发展我国对虾人工养殖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正是依据了朱树屏领导、主持研究工作所创立的对虾人工养殖理论和池养技术,在朱树屏逝世后,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继续研究并完成了对虾工厂化育苗及产业化养殖课题,相关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海产鱼类人工养殖

1951年,朱树屏制定了“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研究:黄花鱼生活史,渔获之初步研究,梭鱼人工养殖试验”等课题计划,在中国率先提出并进行了海产鱼类人工养殖试验。随后,上述课题逐项启动。

1958年,朱树屏领导的“中苏合作莱州湾海产鱼类早期发育与人工培育”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形态学和生态学资料。

此后的几年间,朱树屏频频奔赴日照石臼所养殖基地,出海观察、检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对虾、棱鱼人工养殖中的关键、疑难问题,并推动黄姑鱼、梭鱼人工繁殖试验取得成功。对于以梭鱼为代表的10多种经济鱼类所进行的研究,是一次重要的理论与技术积累,它为以后我国海产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贝类人工养殖

20世纪50年代,在进行对虾、鱼类人工养殖研究的同时,朱树屏也在主持着贝类人工养殖试验的研究工作。

1951419日,朱树屏向山东省水产局、华东水产局提出了发展贝类人工养殖的设想和建议提出了贝类人工养殖课题,并亲自赴山东各沿海滩涂进行贝类调查工作,取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随后的数年间,朱树屏率科研人员完成了缢蛏、泥蚶、贻贝等贝类人工养殖课题的研究实验,研究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委农委推广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和青岛市科学大会奖。

朱树屏领导的对虾、鱼类及贝类人工养殖一系列原创性课题,为掀起对虾人工养殖的浪潮,贝类、鱼类养殖浪潮的兴起提供了科技支撑,开创了中国海洋水产养殖事业。

开创中国海洋水产农牧化和海洋牧场的科学事业

朱树屏于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率先提出了“水产农牧化”、“海洋牧场”的科学概念,这是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理论。同时,朱树屏于1951年在中国率先进行了农牧化的科学实践:鱼、虾标志放流;海带、紫菜、对虾、贝类、鱼类人工养殖等,从而开创了中国海洋水产农牧化、人工增殖的科学事业。

1947515日,全国水产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朱树屏在会议上做主题为“水产农牧化”的学术报告,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水即是鱼类的牧场”的理念,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950326,华东区渔业会议在上海新亚饭店召开,朱树屏在会上作题为《如何开发水产资源》的学术报告,他再次倡导“种海”:

……同时我们还要大量的来种海,增加近海的水产品。浅海的产量也不下于陆地上等面积的良田,各种贝类、海参、海绵、虾类、比目鱼等动物以及紫菜、裙带菜等植物皆可用人工大事繁殖。

1959316323,全国水产研究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朱树屏在大会中作题为:“以养为主,积极捕捞是我国独创性的水产方针”报告,在报告中朱树屏积极倡导:“……使我国人民的生产劳动范围由有限的陆地扩大到广大的水域中,从种地扩大到种水,……水域的生产力可以等于或大于同等面积的陆地,种水之利可大于种地,使资源基地人为扩大……”同年中国水产杂志第9期刊登了朱树屏此报告全文。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科学、系统阐述渔业生产“农业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理论。

1963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朱树屏的有关农牧化的专稿:

……水产在本质上就是水里的农业。……就是从海洋和湖泊捕捞的鱼、虾,也何尝不可以和牧场上的牛、羊一样看作水里的畜牧对象呢!实际上,海洋、湖泊就是鱼虾等水生动物生活的牧场。……显然,海洋湖泊捕鱼不是一种采矿业,而是一种畜牧业。我们要根据畜牧的道理来注意渔业资源的繁殖……。

1964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出版,其中朱树屏在《渤海诸河口及其外海的渔业综合调查报告》中科学、系统的阐述了人工增殖的科学创见。

正是在朱树屏倡导和开创下,中国的海洋农牧化与海洋牧场的科学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李法西.谈我国海洋化学工作三十年来的发展.中国海洋学会编.我国海洋科学三十年.北京:海洋出版社,1980:151-152.

陈德源,朱树屏.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人物志.天津:海洋出版社,1983:36-46.

刘卓,郭玉洁,朱树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养殖卷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7-277.

刘世禄.我国研究海洋化学问题的先驱-记朱树屏.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编.蔚蓝色的辉煌-青岛海洋科苑英华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14.